

製造場所
|富興工廠聯展|
2024.11.22-2025.02.28

3F展區


創作團隊:
吳修銘 Wu Siou Ming
吳 尚洋 Wu Shang-Yang
齊 簡 CHI CHIEN
黃彥超 Huang Yen-Chao
策展人:
李茗哲 Li Mingzhe
富興展演廳、盛香展演廳3F
回到工廠(factory)的字根,我們拆解為
fact- = fect- = fit- = make, do
-ory = place factory [ˋfæktərɪ]

將所指「工廠」(factory)做字根的探究,其會分成製作與場所兩部分,將之在中文裡並置則成了「製作場所」一詞,看似完整的組構,但將之挪移置入一空白格,製作__場所,則結構則鬆動,想像得以展開。一個場所的命名,使至於功能性,這裡的本質是「製造」,製造物形塑空間被設計的動線與流程序列,而工業化的本質是在簡化便捷生產的流程,在地點的選擇最有利於原物料的輸入與產品輸出的地理,涉及城市的形成與區位分佈,將之作為一個對照座標,在城市與人文的兩條軸線上,本展將帶領重新觀看被鬆動的結構裡,是什麼留下而又是什麼離開。就如同這個曾經被靜止在時間中的建物,隨著清筑設計團隊進駐,推開那扇久違的大門後,產生的故事


幾經變動之下,本址作為工廠已失去「產出」的功能性,製造期凝結在約2000年左右,從此並不再製作任何產品,但回究歷史,一如仍持續留在地標的時間點1962,它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期,那時台視開播,台灣居民正式進入傳播時代。整體時空背景為後美援時代,漸漸脫離1940經濟僵局,也從農業趨向工業時代,本址當時以美妝產品製作取得了天字第一號的營登,就台中工業史的歷史發展是指標性地點。
而工廠在定義上指有固定場所從事物品製造、加工,其廠房達一定面積,或其生產設備達一定電力容量、熱能者。於是重構生產物品的本質被抽離時,場所本身如何產生質變,在這個巨大量體的規模之下,人文的可能性為何,而又能生產何物,熱能與電容是否可以轉換為文化的生產力,透過本展試圖一探可能性,以下將以非具名的方式詮釋藝術家的現地觀察後的感性書寫與藉由策展人的在論述與指涉的目的,希望交由觀著一起共同經歷融合的過程,試圖猜測其作為何種命題的再現。

在前往下一個階段開始之前,透過策展透過4條軸線交織4位藝術家進駐4個月展出重新拆解論述與見證從factory迎向space的轉變
本次策展採接力式的藝術家進駐模式,透過拆解工廠的本質以「標準化」「生產」「質變」「融合」四個命題,透過藝術家的田野調查並執行現地創作,試圖讓藝術創作在場域中也形成一條生產線,在期間不同的時間點來訪,會看見逐步形成所指的過程,也透過藝術家的再造,使得這裡不再僅是製造「產品」的場所,而是拉回場所的本質,讓乘載時光歷史與任務的載體成為主體,重新製作場所。





















